【行走的思政课】以青春之炬,筑乡村成长之基:安徽师范大学化材学院染化团队用心灵教育点亮学子未来
作者:童菲儿 编辑:刘一灿
时间:2025-07-17 点击数:
在庙台中学的校园里,安徽师范大学化材学院“染化而迁,逐‘颍’随行”爱心支教团队,以心理健康教育为纽带,通过“认识自我”“应对挫折”“激发兴趣”系列课程,为乡村学子搭建起完整的心灵成长体系。这些课堂串联起团队用青春书写的教育答卷——以心育心,以智启智,让乡村教育既有知识厚度,更有心灵温度,为教育公平与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识己为帆:在自我认知中锚定方向
“每颗星都有独特轨迹,不必急着比较。”课堂上,队员程紫嫣以“星光”为喻,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独特魅力”。学生们分享的“记录感恩”的恒心、“倾听烦恼”的共情力,成了照亮内心的火炬。课程更播下“自我认同”的种子,让乡村学子看清自身价值,拥有对抗偏见的底气。针对“小镇标签”的束缚,团队给出实践指南:用沟通获支持、用“勤问”补差距。这些方法让“突破环境”从口号变为路径,正如团队所言:“我们不只是说‘你能行’,更教‘如何行’。”

挫磨为刃:在困境磨难中淬炼韧性
“面对挫折,你想做变软的胡萝卜、变硬的鸡蛋,还是改变水的咖啡豆?”这一比喻让学生沉思。队员童乐借贝多芬失聪后坚持创作的案例,将“挫折”重新定义为“生命磨刀石”。课程直面乡村学子的情绪困境,剖析悲伤、自卑等心理根源,递出“心理工具箱”:运动释压、倾诉疏绪、咨询求助。当霍金“手指能活动,大脑能思维”的话语出现,学生们懂得:真正的强大,是在风雨中看见所拥有的珍贵。“小镇风雨或许更烈,但学会撑伞,就能走远。”

趣学为桥:在生活乐趣中点燃热情
“学数学规划零花钱,物理帮装窗帘,英语看懂歌词……”队员张若曦细数知识与生活的关联,让学生发现课本是解决问题的钥匙。针对“学习没兴趣”,创新破题用“心流”理论打破“兴趣是天赋”的偏见,用“小目标+奖励”替代空泛计划,用案例让知识鲜活。当17世纪士兵因钟声获释的故事被讲起,学习从“要我学”变“我要学”。“哪怕一瞬间觉得有趣,都是进步。”
从识己到抗挫,从激趣到逐梦,染化团队的支教构建起乡村学子成长的“全链条支持”。这是以心传心的实践,用青春真诚消解隔阂,用科学方法填补空白,用温暖陪伴照亮前路。在乡村教育振兴中,这恰是动人注脚:教育公平不止于硬件,更在心灵滋养;青春力量的价值,在于埋下“信己、敢闯、爱学”的种子,让乡村未来绽放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