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学生工作网站!

学工动态

【行走的思政课】安徽师大化材学子深入江城调研,探索食品添加剂公众认知新趋

作者:尹子豪 编辑:陈瑶 郑昕玮 时间:2025-07-06 点击数:

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加强食品安全与公众科普教育的号召,安徽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芜添加密,食探江城”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于7月4日召开阶段性总结会议,梳理前期调研成果,并规划后续企业走访行动。团队通过科学调研与数据分析,揭示了公众对食品添加剂的认知现状,为促进食品产业透明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总结会议上,团队以“复盘-规划-赋能”为主线全面梳理前期工作。队员围绕问卷设计、数据收集等问题讨论,提出优化拍摄比例、加强协作条理等建议。团队目前已收集有效问卷310份(线上260份,线下50份),完成数据的初步统计与拟合分析。队长与副队长制定企业参观计划,强调安全原则,要求队员遵守企业指导并做好防暑措施。实践让专业优势与社会需求更加贴近,团队认为公众认知与行业规范的提升是推动食品添加剂从“争议焦点”转为“品质保障”的象征,并将以问题意识走进企业,确保调研兼具科学严谨性与民生贴近性。本次调研采用线上线下双渠道,按从泛到细、避免歧义原则设计问卷,以街头访谈方式发放,样本覆盖多职业与年龄段群体,队员严谨剔除无效数据,展现化材学子的专业素养。

通过对问卷数据的深度分析,团队总结出当前公众对食品添加剂的三大认知特点:第一,概念信任与科学盲区并存:65%的受访者认为“零添加食品更健康”,但对添加剂的具体功能缺乏了解。反映出添加剂的部分知识的普及度并不高,大众对部分“新名词”辨别能力低。第二,功能认知碎片化:82%的受访者正确识别防腐剂“延长保质期”的作用,但部分人误认为其能“改变食品颜色”或“提高鲜味”。这说明部分民众对添加剂的认识不足,存在“只知其名,误识其能”的现象。第三,清洁标签期待与认知偏差:50%的受访者倾向于“缩短配料表”,但对技术内涵理解不足。反映了民众对低添加、合理添加的诉求。此外,在无糖饮品和天然添加剂的认知上,受访者表现出显著分歧,反映出科普教育的紧迫性。

此次调研不仅锻炼了团队成员的社会实践能力,更为消费者教育、企业策略优化及行业标准制定提供了数据支持。据悉,团队下一步将走访食品企业,结合专业视角探究添加剂应用的实际情况,助力食品产业向透明化、健康化方向转型。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东路1号  |  电话:0553-3883513  |  邮编:241000

版权所有:2014 安徽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Copyright © 2014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Materials Science, Anhui Normal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