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学生工作网站!

学工动态

【行走的思政课】一针一笔传文脉:手工与书法课里的文化传承实践

作者:段妮娜 编辑:刘一灿 时间:2025-07-15 点击数:

7月11日,“染化而迁,逐‘颍’随行”团队为庙台中学的学生们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实践课。当香包的淡淡草药香遇上宣纸的墨香,当指尖的针线游走撞上笔尖的提按顿挫,手工与书法两门课程在默契的呼应中,为同学们打开了一扇触摸传统文化的大门——这不仅是动手能力的锻炼,更是一场关于传承的生动实践。

段妮娜老师的香包课上,传统的温度在指尖流转。她先从端午佩香囊的习俗讲起,细说香包从古代“避瘟气、驱邪祟”的实用物件,到如今承载祝福的文化符号,让同学们明白这小小布包背后,是古人与自然相处的智慧。艾草、薰衣草、薄荷……几种香料被一一展示,它们不仅是填充的材料,更是中医文化里“治未病”理念的缩影。为了让传统与个性碰撞,段老师给出的搭配方案暗藏巧思:传统纹样配艾草,是让如意纹与驱蚊功效对话;卡通图案搭薰衣草,是用现代审美激活古老香方;预留的书法留白,则为两门课程架起了桥梁。同学们穿针引线时的专注,绘制图案时的投入,恰似在完成一场与古人的跨时空合作——他们手中的香包,既是实用的手作,更是活着的文化载体。

隔壁的书法课上,余鑫辰老师正以“永”字为钥,打开楷书的世界。“永字八法”涵盖了汉字所有基本笔画,这短短一笔画的练习,实则是在触摸书法艺术的根。从握笔时手腕的稳定,到起笔时“藏锋”的讲究,余老师反复强调:“写楷书如立人,横平竖直是风骨,提按转折见性情。”同学们起初手腕发颤,墨线歪斜,但在一遍遍练习中,渐渐体会到笔尖与纸面较劲时的力道,那是对“稳”与“准”的锤炼,也是对传统文化中“规矩”与“法度”的初体验。课程尾声,拿着自己缝制的香包与书写的“永”字,同学们围在一起合影。镜头里,有的香包上画着稚嫩的祥云,有的“永”字笔画还显生涩,但每个人眼中都闪着光。这光芒里,有完成手作的喜悦,更有对“原来传统可以这样亲近”的顿悟。

一针一线缝的是文化记忆,一笔一画写的是精神传承。这堂实践课或许没有高深的理论,却让同学们真切感受到:传统文化从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而是能通过指尖的实践,融入当下生活的活态基因。当香包的香气与墨香交织,传承的种子,已悄然在心中发芽。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东路1号  |  电话:0553-3883513  |  邮编:241000

版权所有:2014 安徽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Copyright © 2014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Materials Science, Anhui Normal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