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学生工作网站!

就业指导

蚌埠市教育系统所属学校2007年公开招聘教师公告

作者: 时间:2007-04-27 点击数:

根据市教育系统所属学校(含市本级及市辖区,不含三县)师资需求状况,2007年继续公开招聘中小学教师。

一、 指导思想

招聘工作将认真贯彻国家人事部、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人部发[2003]24号)及国家人事部第6号令《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精神,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和“突出能力、方便考生、强化监督”的原则,分学科进行笔试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测试。增加招聘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确保新聘用教师的素质。

二、 招聘岗位及条件

本次招聘分岗位设置不同的招聘对象和条件。

(一)市教育局直属一中、三中、铁中、四中、五中、六中、职教中心、七中、九中、十中、十一中、十二中、湖滨实验初中部、十七中高中部、廿三中、三十中、工艺美术学校、财贸干校;禹会区天河中学、十四中、仁和中学

1、年龄在25周岁以下(1982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国家计划内招收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师范类2007年春、秋两季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全日制专升本毕业生,下同),具备学士学位。

2、年龄在28周岁以下(1979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国家计划内招收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师范类尚未就业的蚌埠市辖区(不含三县,下同)生源历届本科毕业生,具备学士学位。

3、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岗位对符合上述其它条件的非师范类毕业生可以报考,但必须在正式聘用一年之内取得相应的教师资格,否则不予入编。

4、以上人员必须具备与招聘岗位相应的教师资格(2007年应届师范类毕业生报名时持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荐表原件即可)。

5、以上人员所学专业必须符合招聘岗位的要求。

(二)市教育局直属十七中初中部、特殊教育中心;淮上区所属蚌埠曹老集中学、梅桥中学、华圩中学

1、上述第(一)种岗位中第1、2条所列人员,没有取得学士学位可以报考。

2、年龄在25周岁以下(1982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国家计划内招收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师范类2007年春、秋两季应届蚌埠市辖区生源专科毕业生,所学专业必须符合招聘岗位的要求,其中特殊教育中心要求为特殊教育专业。

3、年龄在35周岁以下(1972年1月1日以后出生),具有蚌埠市市辖区户籍的国民教育系列专科及以上学历的其他社会人员,但行政事业单位在编人员不属此次招考范围。(此条规定不适用于2007年春秋季应届毕业生)

4、以上人员必须具备与招聘岗位相应的教师资格(2007年应届师范类毕业生报名时持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荐表原件即可)。

(三)市教育局直属蚌埠一实小、二实小

1、年龄在35周岁以下(1972年1月1日以后出生),具有国民教育系列大专以上学历和相应教师资格的市辖区公办小学在编在岗在册教师。报考时须事先征得所在学校和区级教育部门同意。

2、已在市辖区小学任教尚未入编的蚌埠师范学校2000、2001届毕业生。报考时须由所在学校和区级教育部门签署任教证明(证明样本附后)。

(四)蚌埠二中招聘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硕士毕业研究生4名。

三、各种岗位学科招聘情况详见招聘岗位汇总表(附后)。

1、本次招聘每人限报一个岗位。

2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硕士毕业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经市教育局、市人事局同意后由学校组织考试考核,市教育局、市人事局参与监督。

四、招聘工作程序和方法:

本次公开招聘工作由市教育局统一组织,招聘工作按以下程序进行:发布招聘公告、报名、资格审查、笔试、教育教学能力测试、体检、双向选择落实聘用单位、政审、公示等。

(一)发布招聘公告

市教育局、市人事局根据此次招聘计划,制定相应的招聘公告,并分别在蚌埠教育网(www.bbjy.com)和蚌埠人事人才网(www.bbrsrc.ah.cn)上发布。

(二) 报名

1、报名办法和时间、地点

此次报名采取现场报名的办法进行。

报名时间:2007年4月26日-5月3日共8天(上午9:00——12:00;下午2:00——6:00),双休日、节假日正常工作。

报名地点:蚌埠市天福宾馆(蚌埠市淮河路与延安路交叉口,蚌埠二院东侧,火车站向西300米左右路北,乘101、104、110、111路公交车至延安路站下向东100米左右)。

2、报名时提交的材料:

(1)尚未毕业的2007年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应届本、专科毕业生持本人有效身份证、学生证和2007届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推荐表;

(2)已经毕业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本、专科毕业生须持本人有效身份证、户口簿、毕业证书(学位证书)、教师资格证书和报到证;

(3)其它符合招聘条件的人员须持本人有效身份证、户口簿、毕业证书、教师资格证书及报名要求提供的相关材料;

(4)报名时提交的各类证书均需提供原件和复印件各1份。报名时须提交四张本人二寸近期同底版正面免冠照片(黑白彩色均可)。

(5)报名人员填写报名表一份(附后,请按报考岗位分类填写)。

(6)收费标准参照皖价费[2006]226号文件执行,笔试每人每科45元,面试每人80元,报名时只须缴纳笔试费用。根据市政府会议纪要精神,蚌埠师范2001届毕业生不须缴纳考试费用。

3、经资格审查符合报名条件的人员将于报名结束一周后在蚌埠教育网上公示,笔试准考证在笔试前由市教育局统一发放。

(三)笔试和教育教学能力测试

笔试和教育教学能力测试为报考人员取得参加双向选择资格的资格考试。

1、笔试。笔试时间2007年5月20日下午2:30-5:00、笔试地点以准考证为准。笔试内容主要为本人申报任教学科应具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教学业务知识,笔试成绩满分为100分。如某学科报名人数低于该学科招聘岗位数的2倍,笔试成绩合格者可直接进入教育教学能力测试;如某学科报名人数低于招聘岗位数,则报名资格审查合格者直接进入教育教学能力测试。如出现以上两种情况,将按一定比例调减招聘人数,调减情况将适时公告。

2、根据各类岗位及各学科招聘人数,按1:2比例以笔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确定教育教学能力测试入围人员(报考不同类别岗位的人员按岗位类别和学科分别确定,下同)。如入围人员自动放弃,按笔试成绩顺序依次递补。如按1:2比例确定最后一名入围人员时出现并列成绩,则同时确定为入围人员。入围人员将于笔试结束一周后在蚌埠教育网上公布。

3、教育教学能力测试。教育教学能力测试于5月下旬举行(具体时间、地点以准测证为准)。测试形式为面向听课专家(无学生)试讲和答辩,按招聘岗位类别和学科分别进行,试讲内容与申报学科一致,教育教学能力测试成绩满分为100分,其中答辩分值占30分。

4、入围人员的最终成绩计算:笔试成绩权重为40%,教育教学能力测试成绩权重为60%。

5、应历届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加分因素:省人事厅、省教育厅联合表彰的省级双优生可在笔试原始成绩上增加5分、大学期间获省级三好学生称号可在笔试原始成绩增加3分;获多项奖励的以最高加分奖励为准,不累计加分。应届毕业生尚未颁发双优生证书的,可提交所在院系和大学学生处联合签署的证明。历届毕业生提交证书原件。加分证书和证明须在报名时一并提交。

(四) 体检

除报考小学教师岗位的人员外,其它入围人员均参加体检,体检费用自理。体检标准参照《安徽省教师资格认定体检标准》,体检时间和地点另行通知。体检合格人员,将在蚌埠教育网上向社会公布,并作为2007年度我市各校招聘毕业生的人才储备。报考小学教师岗位的按1:1确定体检人员。

(五)双向选择落实聘用单位

按各类岗位各学科招聘人数,以教育教学能力测试入围人员的总成绩从高到低按1:1比例确定体检合格人员参加双向选择,由市教育局统一组织用人单位与考生的双向选择见面会,通过双向选择落实岗位(双向选择时间、地点另行通知)。如拟聘人员放弃参选资格,则按总成绩从高到低依次递补。

四、拟聘用人员公示和办理聘用手续

1、通过双向选择落实单位的人员,在蚌埠市教育网上向社会公示,其中应届毕业生由所在大学进行政审;历届毕业生和其它社会人员须提交由家庭所在地街道和派出所共同出具的政审证明;在编在岗在册小学教师由市教育局进行政审;政审文本由市教育局统一提供,政审合格方能聘任。如出现政审不合格者,按总成绩从高到低依次递补。

2、拟聘用的应届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

3、落实单位的在编在岗在册小学教师,需在2007年8月30日之前办理完调动手续,逾期视作自动放弃,放弃后空缺名额按学科总成绩从高到低依次递补。

4、落实单位的各类毕业生须持毕业证书(学位证书)、教师资格证书、省教育厅统一签发的毕业生报到证及有关获奖证书等有关材料原件,经市教育局审核后办理报到手续。

5、按国家人事部第6号令《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要求,此次公开招聘录取人员全部实行聘用制(小学在编在岗在册教师原人事管理模式不变),试用期一年,严格按聘用合同制度的规定进行管理。被聘用到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岗位上的非师范类毕业生,须在试用期满考核合格后正式入编。

五、监督检查:

整个招聘过程接受纪检、监察部门监督,如发现违法违纪和弄虚作假的人和事,将依有关规定给予纪律处分或取消聘用资格。

六、咨询电话:2041037(市教育局人事科),3066788(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3125679(市人事局人才科)。

附件:

2007年蚌埠市教育系统所属学校

公开招聘中小学教师报名表(第一种岗位)

姓名

性别

民族

政治面貌

贴近期正面免冠二寸照片

出生年月

生源地

健康

状况

家庭住址

联系电话

固定电话:

手机:

英语等级

计算机等级

普通话等级

其它等级证书

毕业院校

所学专业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东路1号  |  电话:0553-3883513  |  邮编:241000

版权所有:2014 安徽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Copyright © 2014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Materials Science, Anhui Normal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