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光的长河中, 有些身影如璀璨星辰, 照亮了一代代学子的求学之路。7月12号下午, “晚晴”志愿服务队有幸采访肖艳玲老师, 一位在安徽师范大学化学系默默耕耘21个春秋的园丁。她的故事,如同一首悠长而深情的诗篇, 诉说着对教育的无限热爱和对学术的执着追求。
春华秋实一一教育生涯的丰硕成果
自1997年应聘到安徽师范大学教书, 至2018年退休, 肖艳玲老师在教育岗位上奉献了21年的青春。最开始肖艳玲老师之所以入职安徽师范大学, 是因为90年代末, 安徽师范大学正处于发展的新阶段,肖艳玲老师以专业人才的身份, 被安徽师范大学化学系所吸纳, 从此开启了她的教学生涯。在肖艳玲老师21年的教学生涯中, 她不仅教授分析化学等基础课程, 还开设了材料化学这一新课程, 为材料化学专业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肖艳玲老师注重教学创新, 将新知识融入备课, 同时关注学生情况, 发现并解决问题。
心灯长明——照亮学生心灵的指引
在肖艳玲老师的教育生涯中, 她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 用细心的观察和耐心的倾听, 去发现每位学生的个性和需求。肖艳玲老师的课堂, 不仅是知识传递的殿堂, 更是心灵交流的宫殿。 她用满腔的热忱和无私的奉献, 诠释了教师职业的崇高使命。同时,肖艳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关注学生们学习的状态。她曾帮助一位对法律感兴趣的化学专业学生,引导他完成化学本科学业后, 成功考取清华大学的法律硕士。这充分体现了肖艳玲老师作为教育者的责任感和支持学生梦想的坚定操守。
风雨兼程——教学路上的挑战与坚持
面对科研与教学的双重压力, 肖艳玲老师不断学习、汲取新的知识,并且积极创新教学方法。肖艳玲老师强调开题报告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关注前沿知识, 结合学院条件进行科研。对于分析化学和仪器分析的学习, 肖艳玲老师建议学生掌握基本原理, 找到共性和不同, 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两门学科。
分析化学的应用领域广泛, 从土壤、岩石到钢铁材料, 化学分析在多个交叉学科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肖艳玲老师通过实际案例, 鼓励学生拓宽视野, 不局限于传统领域。同时肖老师认为:“从岩石矿物到高分子材料,材料化学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考研方向和就业机会。”
肖艳玲老师的教育生涯, 是一段充满挑战与成就的旅程。她的故事,不仅是对个人教学生涯的回顾, 也是对安徽师范大学化学系发展的见证。在肖艳玲老师的引导和教育下,无数学生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在此, “晚晴”志愿服务队向肖艳玲教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感谢她多年来对教育事业的贡献, 祝愿肖老师退休生活里获得全新的开始。同时, “晚晴”志愿服务队也期待肖艳玲老师的智慧和经验能够继续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宝贵的指导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