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献化材】趣味课程,以学“化”人
作者: 编辑:陶勇
时间:2021-07-21 点击数:
本网讯(化材学院 安小川)为突出学科思维,提高化学趣味,2021年7月20日,安徽师范大学化材学院赴颍上县“筑梦路上,形‘颍’相随”爱心支教团在庙台中学九课改一班开展了一堂以“探究‘火箭’——物理与化学的联动”为主题的课程,带领学生做“小火箭”。团队成员及九年级课改一班学生参与其中。
学科交叉融合,体会思维方法
本课程结合了物理与化学的知识来探讨火箭的升空原理。课程共分四个模块:火箭的外部结构、物理原理、化学燃烧、拓展原理。通过这些模块,周睿扬生动地讲解了化学材料、势能公式、燃烧原理、原子性质等知识,旨在帮助学生们全方位理解火箭的升空原理,并传达给他们科学的思维逻辑。

理论实践结合,提升综合能力
理论课结束后,队员俞业唐、吴华钦带领学生开展实验。由于“小火箭”冲力大,速度快,所以实验选择在户外举行。队员们通过在矿泉水瓶中添加盐酸和小苏打,使得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推动瓶子上冲,让学生们见证“火箭”奇观。学生踊跃参与,纷纷自己试着制作“小火箭”,虽不是次次成功,但他们体会到了学到的原理在实验中的应用。
队员们也对失败的案例进行了分析。如队员吴华钦指出,瓶盖没有及时拧紧而导致一些气体漏出会导致实验的失败。


关注学生情况,注重答疑解惑
不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队员们都注重学生的接受水平和思维方法,以人为本。周睿扬在上理论课时,就告诉学生们“这种科目之间的融合,应用是很广泛的”“老师平时讲课并不会这么详细,很多还是要靠你们平时的积累”,讲课的时候也根据学生的水平进行适当的拓展和省略,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队员们在进行实验的同时,对于学生的疑问给予充分的回答,并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进行实验的机会。
本次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力求突出理科的趣味性、实践性,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做到了“以学‘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