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学生工作网站!

学工动态

【先锋化材】夕阳未晚,晴风送暖

作者: 编辑:陶勇 时间:2021-07-16 点击数:

本网讯(化材学院 王宇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有这样一些人,将自己的毕生献给教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国家的栋梁,犹如一树繁花,即使终化泥土,但染香了无数人的人生。这个夏天,晚晴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团队将与退休老教师们共同创造这份感动。

带着对老师这个职业的崇高敬意,安徽师范大学化材学院晚晴志愿服务团队的队员们于2021年7月14日下午14:30拜访了安徽师范大学原化学系杜乃琪老师。杜老师1958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同年到安徽师范大学参与工作,主要讲授本科生分析化学的内容,直至1994年退休。

初来师大,躬身一生无怨悔。

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后,国家将他们分配到中国中西部地区参与建设,那时的人思想还很单纯,接受任务就会毅然决然的要执行下去。杜老师及其丈夫接受了任务,离开了上海,在安徽师大扎根开始了她们的辛勤工作。老师回忆道:当时学校的专业不如现在的专业丰富,当时专业多是一些传统学科,比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等。当时的设备也不如现在的先进,因此当时的本科生的实验也更注重基础。她和同伴客服重重困难,积极寻找解决办法,课前认真备课,课后积极为学生答疑解惑,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为学生们传授着化学知识。


热爱教学,回忆当年师生情。

由于杜老师来到师大较早,门生众多,其中不乏为师大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其中便有我们的熟悉的陈礼勤、郭锐评夫妇,顾家山书记,闫蒙钢老师等,还有一些活跃在各行各业中的杰出校友,比如何建英、王伦等。每当回忆起当年的学生,老师总能想起那一段段深厚的师生情,老师的嘴角也会不自觉地上扬。在对杜老师的寻访中,不难看出老师对于学生和教学工作热爱。

以声传情,点亮人生新航道。

当谈及老师对新一代青年人的期望时,老师从当年高考的一些历史入手,简要介绍了曾出现的“调干生”,极大丰富了我们的眼界,感慨中国的变化之大,多次强调了改革开放这一政策的伟大。也正是由于党的正确领导和政策的正确性,我们才得以过上如此美好的生活。在和老师的对话中,团队成员能够深刻感受到,作为化学师范生的我们,要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为祖国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新时代感召下的青春代言人,我们肩负着历史给予的时代重任,前行之路任重而道远,青年强则国家强,和杜老师交流的这短暂却宝贵的一段时间让每一位队员受益匪浅。告别了杜乃琪老师后,晚晴小队的志愿之路仍在继续,迎着晚风与晴曦,我们更加坚定了前进的脚步。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东路1号  |  电话:0553-3883513  |  邮编:241000

版权所有:2014 安徽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Copyright © 2014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Materials Science, Anhui Normal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