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思政课】青春实践赋能生态建设,化材学子书写绿色答卷 ——安徽师范大学“绿韵化语·皖行环保”团队合肥实践纪实
作者:王云雅 编辑:陈瑶 郑昕玮
时间:2025-07-18 点击数:
7月2日至10日,安徽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绿韵化语,皖行环保”实践小分队14名师生,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指引,走进合肥社区、校园、监测中心,用“化学+环保”双维视角,把专业课堂搬到江淮大地的绿水青山间,完成了一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青春实践。
社区一线:垃圾分类“小切口”撬动绿色生活“大变革”
7月2日至4日,小分队通过“垃圾分类投篮赛”“绿色生活承诺墙”等活动,成功撬动了绿色生活的“大变革”。仅龙灯社区就回收有效问卷327份,居民环保知识知晓率由活动前的46%提升至87%。这一成果不仅体现了实践的有效性,更彰显了青年学子在推动社区环保意识提升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与社区居民的深入互动,队员们深刻认识到,环保理念的传播需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校园课堂:趣味实验为“双减”注入绿色动能
7月5日至6日,小分队将《神奇的淀粉塑料》《污水变清》等5套原创实验送进合肥市亳州路小学。通过趣味实验,孩子们对环保科学产生了浓厚兴趣,课后绘制的“环保手抄报”被学校永久收藏,成为校园最靓“绿色长廊”。这一实践不仅为“双减”政策注入了绿色动能,更让队员们体会到,环保教育要从娃娃抓起,通过趣味活动激发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培养他们成为未来的环保小卫士。

企业车间:在环保一线触摸“科技治污”中国方案
7月7日至9日,在合肥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队员跟随工程师身临其境地体验了各种检测过程。近距离感受“数字环保”的硬核力量。这一经历让队员们意识到,科技在环保领域的应用至关重要,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能够为环保事业提供更强大的支持。

总结大会:把青春答卷写在江淮大地
通过9天的实践活动,小分队在3个社区、1所小学、1家环保单位开展了8场宣讲,回收300余份问卷。他们用化学语言讲述中国环保故事,在居民和学生心里种下绿色种子。实践不仅锻炼了队员们的实践能力,更增强了他们对环保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绿韵化语,皖行环保”实践小分队的故事,是安徽师范大学“实践育人”的生动缩影,更是新时代中国青年把个人“小目标”融入国家“双碳”大战略的铿锵足音。据悉,实践团队将继续秉持“绿色发展”理念,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